|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名称:护理
2.专业代码:720201
(二)隶属专业群
基层卫生服务专业群
二、招生对象
普通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护理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开设有护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熟练、职业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一)职业面向
护理专业职业面向见表1。
表1 护理专业职业面向
|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 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
领域举例
|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举例
|
|
医药卫生大类
(72)
|
护理类
(7202)
|
卫生
(84)
|
内科护士(2-05-08-01) 儿科护士(2-05-08-02) 急诊护士(2-05-08-03) 外科护士(2-05-08-04)
社区护士(2-05-08-05)
|
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养老服务老年护理孕婴护理
|
护士执业资格证
健康管理师
“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育婴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
口腔科护士
(2-05-08-07)
|
|
妇产科护士
(2-05-08-08)
|
|
老年照护
|
|
孕婴护士
|
(二)通用证书
护理专业通用证书,见表2。
表2 护理专业通用证书
|
证书名称
|
建议等级
|
颁证单位
|
融通课程
|
|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
|
中级以上
|
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考
试管理中心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
三级甲等以上
|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语文
|
五、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护理专业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岗位要求,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等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行业等护理岗位,能够在临床、社区、医养机构、学校等部门从事临床护理、老年护理、孕婴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一)素质目标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护理任务;
3.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护理伦理,自觉尊重护理对象的人格,保护护理对象的隐私;
5.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6.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思维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7.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同理心,具有沉着、冷静地应对心理;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奋斗、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8.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健康体质,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9.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尊重护理对象的信仰,理解护理对象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念;
10.具有一专多能的“1+1+X”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知识目标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3.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相关知识;
4.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教育及健康促进相关知识;
5.掌握老年人及老年患者的安宁疗护、疾病预防与护理等专科护理知识;
6.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7.熟悉社区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
8.了解社区、老年及精神科等专科护理知识;
9.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为临床的成人、母婴、儿童、老年等护理对象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计划、实施护理及进行评价的能力;
2.具有对社区及家庭常见病预防、健康教育及计划免疫能力;
3.具有为老年人及其患者提供疾病护理、安宁疗护、慢病管理、长期照护等的能力;
4.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的能力;
5.能够规范地开展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
6.具有传染病防护能力;
7.能够独立进行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8.具有完整记录护理过程的能力;
9.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
10.具备照护老人、母婴及幼儿的社会服务职业技能。
1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3.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类表,见表3。
|
课程类型
|
门数
|
学时数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
公共基础模块
|
12
|
792
|
508
|
284
|
|
职业基础模块
|
6
|
342
|
260
|
82
|
|
临床护理教育模块
|
10
|
630
|
353
|
277
|
|
人文护理教育模块
|
3
|
72
|
53
|
19
|
|
老年照护特色模块
|
1
|
34
|
0
|
34
|
|
合计
|
32
|
1870
|
1174
|
696
|
表3 课程设置分类表
(一)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物理、化学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
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
专业特色课程:主要包括老年照护特色课程等。
(二)专业综合课程设置
专业综合课程包括实践教学和专业拓展课程。
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军事训练包括军训和军事理论教育,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通过军训和军事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国防意识;实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开展完成,包括基础护理基本技能、内科护理基本技能、外科护理基本技能、妇产科护理基本技能、儿科护理基本技能、急救技能等,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使其掌握从事护理工作及相关领域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见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后三周,主要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完成。校外实习:学生完成在校 2 年的学习后,在医院完成 8 个月的临床实习,将校内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了解护理领域的新进展,熟悉护理工作的环境,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专业拓展(方向)课程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别的课程,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的竞争力,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开展的专业拓展(方向)课程有孕婴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护理等。
八、教学进程表(详见附录)
九、课程描述 (一)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描述(表4-表15)
|
课程名称
|
语文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 时
|
106
|
学时分配
|
理论(88)
实训(18)
|
|
实施学期
|
第一、二、三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所需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听、说普通话,并且能够写出通顺的、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
|
主要内容
|
现代文与古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启发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究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黑板、粉笔等。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
|
考核办法
|
理论考核
|
表4 《语文》课程介绍
表5 《数学》课程介绍
|
课程名称
|
数学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时
|
108
|
学时分配
|
理论(82)
实训(26)
|
|
实施学期
|
第一、二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
主要内容
|
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三角公式及应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黑板、粉笔等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
|
|
考核办法
|
理论考核
|
表6 《英语》课程介绍
|
课程名称
|
英语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 时
|
144
|
学时分配
|
理论(108)
实训(36)
|
|
实施学期
|
第一、二、三、四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
|
主要内容
|
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交际、英语阅读、英文写作。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仪、扩音设备等。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
|
|
考核办法
|
理论考核
|
表7 《物理》课程介绍
|
课程名称
|
物理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 时
|
36
|
学时分配
|
理论(30)
实训(6)
|
|
实施学期
|
第一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发展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认识;掌握与生活、与职业有关的物理知识。
|
|
主要内容
|
运动与力、机械能、热现象及应用、直流电路、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核能及应用等。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先进实验设备。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
|
|
考核办法
|
理论考核
|
表8 《化学》课程介绍
|
课程名称
|
化学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 时
|
36
|
学时分配
|
理论(26)
实训(10)
|
|
实施学期
|
第二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发展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认识;掌握与生活、与专业、与职业有关的化学知识。
|
|
主要内容
|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和蛋白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等。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问题导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模式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先进实验设备。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
|
|
考核办法
|
理论考核
|
表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介绍
|
课程名称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训
|
|
学 时
|
36
|
学时分配
|
理论(18)
实训(18)
|
|
实施学期
|
第三学期
|
|
课程定位
|
公共基础课程
|
|
课程目标
|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感受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能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处理医药信息及信息管理、能够运用新技术进行远程医疗等。
|
|
主要内容
|
医学信息技术覆盖21世纪医药创新人才必备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结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XP 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套装软件、常用多媒体应用软件Flash、Photoshop及 Dreamweaver;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及医学网络资源利用。
|
|
教学模式
|
传递接受式、讨论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等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室
|
|
教材选用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
|
|
考核办法
|
上机考试
|
|